“勇敢的孩子去就业,殷实的家庭先出国,求稳的性格公务员,学术理想去考研。”这句话说出了老员工毕业后的4种现代性的出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高等院校开始了大量扩招。随着大量毕业生毕业后,研究生也开始了扩招。国家在延宕着这些压力,我们大学毕业生也延宕着就业的压力。躲避着就业压力,或许很多人的心底里想的其实就是如此的直接。
集团老师一般都告诉你一定要考研才有出息,而网络上各种特别是以覃彪喜为代表的“考研无用论”者甚广,两种观点好像都有道理,所以很多人都会产生迷茫,无法决定是考研还是就业。任何单纯的一刀切告诉普罗大众考研或者不考研的观点,都是小马过河,没考虑到每个专业的实际,也没考虑到学校的不同。社会人士的观点或许还有点参考价值,但你也要看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以前是读的什么专业,目前从事什么工作,一个王牌销售肯定告诉你考研没用,一个国企的研发主任肯定告诉你一定要考研。所以说一切还得靠自己定夺。
要么就不考,直接就业。很多人对考研的理解是学更多的东西,对就业有帮助,该醒醒了,研究生教育是学术体系,本来就不是为了就业服务的,你学的那些东西在未来工作中大部分是用不到的。而你要清楚,你读研究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一个名校背景,不管是文科理科都一样。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请别浪费时间。原因在于,这个社会对名校背景还是非常敬畏的,谁都恨不得跪舔。而且考研看哪个专业强没意义,看哪个学校强才是王道。
假如某个大学的某专业牛逼得紧,全国排名前几,碾压同省的其他大学,但这个学校本身不怎么样,除了这个大学的人自嗨以外,还有谁知道?社会上只知道其他大学比这个大学牛,而且出了省,又有多少人会了解这个,为了这样一个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专业排名去考这个大学,真的值得吗?
当然,考研也会有失败的风险,不是你想就考得上的。如果你立志考研,就不要害怕会失败,把目标定高点,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总有一天会考上的,如果你觉得就读本科学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那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考研呢?考研过后还是要考虑就业的问题,而且一旦考研,就意味着你的年龄也会成为就业的劣势,何苦呢?
很多人在大一的时候极其不乐意考研,却都用了几年考研的漫长路程讽刺了大一时的想法,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考研的意义,无非是为了延宕就业而已,根本没有多大的所谓的“学术理想”,即使在考研复试时说了那么多所谓追逐学术的梦。
“考研的过程那么艰难,你读研的时候怎么这么轻松?”这是来自很多人的质问,确实,研究生的课程上课的时候比本科的人数少了很多很多,基本上是8个人左右吧。老师的讲课方式与本科时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我们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多了些许而已。很多人因此变得十分懒散松懈,却也有人整日泡在实验室,着急了都睡在实验室了。
这也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选择罢了。一种选择了直面就业,一种选择了延宕就业。而现代性下的就业犹如魔鬼或者是幽灵一样,它使我们躲避,使我们因焦虑而被限制了手脚,总觉得横亘在我们前方的是个未知而危险的世界。但大学里难道就是个安乐窝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哪里都有危机,也有竞争,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有人说我们这些选择考研而躲避就业的是一种“致命的躲避”,最终会导致我们与社会的梳理,成为文学中的多余人、零余者以及局外人的世纪病。对于此我想说的是,存在主义有一种观点是:致命的躲避是一种希望。就像希望为什么存在于潘多拉盒子里的最深处一样,所有的罪恶迅猛地逃出了盒子,希望被迟缓地落在了后面,从而被锁在了盒子里。一则是说潘多拉受宙斯的旨意故意将希望锁在盒子里;一则是说潘多拉的好奇心使她打开了盒子,一团罪恶的烟气跑了出来,慌张之中潘多拉匆忙地关上了盒子。你看的是,希望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被锁在了盒子是一个模糊传说。而就在这迷糊之中,我们匆忙地或者慎重地四选一。选择了这其中的一个方向是否是正确的,现在不得而知。但存在主义之中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来说,我选择了躲避就业这一理由作为我存在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正确与否,任何人都无法给出评价,我自己也不可能。这想必也是青春的迷茫所掐中的哪一个迷离的点吧。
如果说这样的成长能凝结出些许什么意义的话,我以为应该是我们的肉体越来越自由,精神越来越禁锢。看似我们的精神可以随着信息爆炸而任意驰骋,但就像被流放到宇宙的深处任你无处的漂泊一样的令人战栗与寒凉。
同理,如果说延宕就业可以带来什么意义的话,就像当年哈姆莱特延宕刺杀他叔叔克劳狄斯那段漫长的时间里的意义吧。